植筋加固技术作为既有建筑结构加固的主要方法之一,通过将钢筋植入混凝土基材并借助结构胶粘剂的粘结作用,实现新旧构件的协同受力。其加固性能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,但实际工程中,植筋效果常因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偏差。从材料选择到施工操作以及环境,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植筋承载力不足、耐久性下降等问题。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因素,是确保植筋加固工程质量的前提。
一、材料性能:
植筋胶的性能是影响加固效果的重要因素。作为粘结钢筋与混凝土的关键介质,植筋胶的粘结强度、触变性、耐老化性等指标至关重要。粘结强度不足会直接导致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传力失效,而触变性不佳则可能引发施工时胶液流淌、滴漏等问题 —— 如立面或顶部植筋时,低触变性植筋胶易因重力作用下沉,造成胶体滴落。此外,植筋胶的耐老化性与耐温性对长期性能影响很明显:在潮湿、高温环境下,劣质植筋胶易出现水解、热老化,导致粘结强度随时间衰减。
钢筋的性能同样不可忽视。钢筋的直径、表面状态、材质等级直接影响其与植筋胶的粘结效果及自身承载能力。直径过大的钢筋易导致钻孔直径与钢筋不匹配,胶体包裹不紧密;而钢筋表面的锈蚀、油污会破坏与植筋胶的界面结合,降低粘结强度。实验表明,表面除锈不彻底的钢筋,其植筋抗拔承载力出现降低现象。
二、施工工艺:
施工工艺中的每一个操作步骤的规范性都直接影响植筋性能。钻孔质量是植筋施工的基础。钻孔直径、深度、垂直度需严格符合设计要求:孔径过小会导致植筋胶无法充分填充钢筋与孔壁间隙,孔径过大则易造成胶体过厚、固化收缩率增大;孔深不足会使粘结面积减小,直接降低抗拔承载力。
清孔处理是保证粘结强度的重要环节。钻孔后孔内残留的粉尘、碎屑会形成 “隔离层”,阻碍植筋胶与混凝土基材的有效结合。规范的清孔流程应用压缩空气机和毛刷进行 “吹孔刷孔” 反复三次。若清孔不彻底,孔内粉尘含量超过一定的量,植筋抗拔承载力可降低很多,导致后期检测时出现钢筋 “拔出” 现象,不得不返工处理。
注胶与植筋操作直接影响胶体分布均匀性。注胶时应采用 “从孔底向孔口” 的连续注胶方式,确保胶液充满孔深的 2/3,避免出现气泡;植筋时需将钢筋缓慢旋转插入,利用旋转使胶液均匀包裹钢筋表面并填充孔内间隙。若注胶量不足,会导致钢筋底部无胶;若插入速度过快或未旋转,易形成气泡,均会大幅降低粘结强度。
此外,植筋后需按规定养护,养护温度、时间需符合植筋胶要求 —— 养护期间,禁止触动杆体。
植筋加固性能是和材料、施工、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,任何一个环节的忽视都可能导致加固失效。在实际工程中,需从 “材料严选、施工规范”等个角度严格把控。只有这样,才能充分发挥植筋加固技术的优势,确保结构的长期安全与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