植筋加固作为建筑结构加固中连接新旧构件的重要的方法,其锚固力是否合格直接由拉拔试验的结果判定。不少工程因忽视关键施工细节,导致拉拔力不达标而返工,不仅延误工期还增加成本。实际上,拉拔试验过不了大部分是由于以下几个环节因素,今天让小编带大家详细了解其细节因素:
钻孔质量
钻孔环节是植筋加固的基础,却常被轻视。孔径与钢筋直径的匹配存在严格标准,若钻孔直径过大,会导致植筋胶用量增大且粘结面积不足;直径过小则会使钢筋无法顺利植入,强行敲入会造成孔壁混凝土碎裂。
钻孔深度同样是关键参数。规范要求植筋深度需达到钢筋直径的 10-15 倍,若深度不足,钢筋与胶体的锚固长度不够,受力时易从孔内整体拔出。
清孔不彻底
孔壁残留的粉尘、碎屑是破坏粘结力的 “隐形潜在问题”,如果混凝土钻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末,若仅用吹气筒简单清理,孔底和孔壁会残留粉尘,这些松散颗粒会阻断植筋胶与混凝土的直接接触。试验数据显示,未彻底清理的孔洞的植筋锚固力会下降 30%-50%。
注胶量失控
植筋胶的用量控制需要准确计算,过多或过少都会引发问题。注胶量不足时,孔内会形成空洞,钢筋受力时胶体无法均匀传递应力,导致局部压强过大而破坏。
注胶过量,多余的胶体从孔口溢出后,不仅造成胶体浪费,还会影响施工环境。注胶时若未采用 “从孔底向上注胶” 的规范操作,会使孔内空气无法排出,形成气泡。这些气泡在拉拔时会成为应力集中点,导致胶体提前开裂。
植筋操作
钢筋植入过程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锚固效果。钢筋表面的锈迹、氧化皮会阻碍胶体粘结,若未用钢丝刷除锈至露出金属光泽,会形成分层破坏界面。植入钢筋也有相关的严格要求。如果未按同一方向缓缓旋转植入钢筋,钢筋与胶体无法充分浸润,易形成局部脱粘。
固化期间的扰动也同样致命。规范要求植筋后相应的小时内严禁碰撞钢筋,若在胶体未完全固化时进行后续作业,会破坏未形成强度的粘结界面。
植筋加固从钻孔、清孔、植筋到固化养护,每个环节的操作都决定着锚固性能。只有将规范要求落实到每个细节,才能确保植筋拉拔试验合格通过,为结构安全提供牢固保障。